家長在孩子學習作文時注意事項
作為一位在作文教學多年的教師,我深知作文教學是許多家長的困擾。每當看到孩子面對作文題目一臉茫然、寫不出句子,或是文不對題時,家長們總是既焦急又無助。事實上,作文能力的培養需要正確的方法與心態,今天就想與各位分享一些輔導孩子學習作文的重要觀念。
理解孩子的寫作困境
首先,讓我們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害怕作文。常見的問題包括:不知道寫什麼(缺乏素材)、句子寫不長(表達能力不足)、文不對題(理解與組織能力待加強)、缺乏優美詞句(語言積累不足),以及最根本的「不想學」(動機問題)。這些問題其實環環相扣,而家長的指導方式正是突破這些困境的關鍵。
建立正確心態:陪伴而非指導
- 放下對「優美詞句」的執著 許多家長過度重視華麗辭藻,反而讓孩子陷入「詞窮」的焦慮。請記住:真誠的表達遠勝於空洞的修辭。與其要求孩子背誦成語佳句,不如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話寫出真實感受。我們要培養的是表達能力,而不是小抄作家。
- 接納「不完美」的過程 寫作是循序漸進的過程。一開始孩子可能只能寫出零散的句子,這時與其批評指正,不如肯定他們的努力:「我很喜歡你寫的這一句,接下來呢?」記住:完美的文章不是一蹴可幾的,而是透過不斷練習逐漸完善的。
- 重視內容勝於分數 當過度聚焦於分數時,寫作就成了一種壓力。請告訴孩子也告訴自己:「這次的內容比上次進步了」遠比「為什麼只有85分」來得重要。培養孩子享受寫作過程,而非僅僅追求分數結果。
實用指導策略
- 解決「不知道寫什麼」的困境
- 生活素材積累:鼓勵孩子觀察生活,從夜市美食、家庭旅行到與朋友的互動,都可以成為寫作素材。建議準備一本「靈感筆記本」,隨時記錄有趣的事物。
- 對話引導:與孩子聊天時,有意識地深入話題。不只是「今天學校怎麼樣?」,而是「今天最讓你開心的一件事是什麼?為什麼?」
- 閱讀拓展:廣泛閱讀是積累素材的最佳途徑。不必局限於文學作品,科普讀物、漫畫甚至優質的電視節目都能拓展孩子的視野。
- 改善「句子寫不長、文不對題」
- 擴句練習:從簡單句開始,逐步添加細節。例如從「我吃蘋果」擴展為「放學後,飢腸轆轆的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媽媽準備的紅蘋果」。
- 思路組織:教導孩子先構思大綱,可用「心智圖」或「流水帳」方式先整理思路。一篇文章應該有明確的開頭、中間和結尾。
- 題目分析:教孩子審題技巧,找出題目關鍵詞。例如「我最難忘的一天」要抓住「難忘」這個關鍵詞。
- 提升語言表達能力
- 詞彙積累:不是透過死記硬背,而是在閱讀中自然吸收。遇到新詞時,一起討論這個詞的用法和類似表達。
- 模仿與創新:選擇優秀的文章段落讓孩子模仿結構,但內容要用自己的經驗和語言。
- 朗讀與修改:鼓勵孩子朗讀自己的文章,透過「聽」來發現不流暢的地方。修改是寫作的重要環節,而不是懲罰。
- 克服「不想學」的心態
- 遊戲化學習:將寫作變成遊戲,例如編故事接龍、描述最喜歡的卡通人物等。
- 真實讀者:為孩子創造真實的讀者群,可以是家人、朋友甚至投稿到兒童刊物。當寫作有真實目的時,動機自然增強。
- 自主選題:在練習時讓孩子自己選擇有興趣的題目,建立寫作的自主權和成就感。
建立良好的寫作環境與習慣
- 固定時間但不過度 每週安排2-3次、每次30-40分鐘的寫作時間較為合適。過長的寫作時間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厭惡感。
- 創造專屬寫作空間 為孩子準備一個安靜、明亮的寫作角落,備齊工具書和文具,減少幹擾因素。
- 以身作則 孩子寫作時,家長也可以在旁邊閱讀或寫些東西(即使是購物清單也好),營造家庭書寫氛圍。
結語:寫作是思考的延伸
各位家長,作文不只是學科要求,更是孩子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。我們最終目標不是培養小作家,而是幫助孩子能夠清晰、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
當我們放下焦慮,以陪伴取代壓力,以鼓勵取代批評,往往會發現孩子其實擁有無限的創造力。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,在寫作的道路上,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風景。期待每個孩子都能在您的陪伴下,找到寫作的樂趣與自信。
|
2025-08-22 |
 |